新闻动态
[学者笔谈]万文杰:科学研究是一种信念

日期:2012-04-09 阅读:1122

[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 科学研究是一条充满机会与挑战的道路,只有通过刻苦钻研、不断历练、充实自己的能量,才能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取得一点进步。

■ 最正确的方向是一辈子做新奇的事,但要先做好你能做的、应该做的事情。

■ 一进入实验室,看到一件件熠熠发光的光学仪器、触到一张张冰冷锃亮的光学平台,我就立刻喜欢上了这里。这种能给你眼前一亮感觉的东西,就是你的兴趣所在。

■ 科学研究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信念。当自由的思考成为你生活中的习惯时,你会觉得天地无限宽广。

    

[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 科学研究是一条充满机会与挑战的道路,只有通过刻苦钻研、不断历练、充实自己的能量,才能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取得一点进步。

■ 最正确的方向是一辈子做新奇的事,但要先做好你能做的、应该做的事情。

■ 一进入实验室,看到一件件熠熠发光的光学仪器、触到一张张冰冷锃亮的光学平台,我就立刻喜欢上了这里。这种能给你眼前一亮感觉的东西,就是你的兴趣所在。

■ 科学研究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信念。当自由的思考成为你生活中的习惯时,你会觉得天地无限宽广。

    

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充分准备的人

常常有人羡慕我的求学生涯,说我是一个“幸运儿”。是的,我的确是很幸运的那一个。有机会在南京大学接受培训,被香港科技大学录取,能到美国顶尖大学留学,能在世界一流实验室里学习工作,能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能一直从事我喜欢的研究,能遇到那么多博学而亲切的师长朋友。当别人问我你的好运气是怎么来的时候,我会开玩笑地说“撞来的”,当然也会实事求是地讲没有人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

生活中,机遇永远与挑战并存。这是我从自己的经历中得到的感悟。每一次升学的机会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都是一次挑战。每把握住一个机会就意味着自己在面临一次挑战的时候取得了胜利。科学研究同样是一条充满机会与挑战的道路。只有通过刻苦钻研、不断历练、充实自己的能量,才能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取得一点进步。人们总是很容易看到成功的胜利果实,很容易忽略这背后的艰辛和痛苦。在异乡生活的不适应、言辞客气的拒信、做不出来的实验、没有通过的选题、被改得面目全非的论文、被枪毙了的文章……这些都曾让我感到郁闷难过,但是我知道我们应该做的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跌倒了再爬起来,应该做生活的强者,而不是懦夫。这样,当机会来敲门的时候,看到的就是一个兴奋的、斗志昂扬的、整装待发的你。这样,你才能和机会幸福相拥,而不是擦肩而过。

每个人总会有情绪低落或者遇到一些不顺利的时候,当你陷入困境的时候,一定要好好鼓励自己,要坚信所谓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如果说我比别人幸运一些的话,那么就是我遇到了很多真心诚意帮助我的师长和朋友,不仅有锦上添花,而且有雪中送炭。当我感谢一个美国朋友对我的帮助时,他笑着对我说:“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遇到挫折时,我们都应该想想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

一辈子做新奇的事

有学生问我,到底什么样的科学研究才算是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事实上在我们物理学界的各个领域都存在众多有待解决的疑点和难点问题,例如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探测问题,例如重元素的形成问题,又如超光速中微子是否是一个天大“玩笑”的问题等等。人们最感兴趣的是这个世界尚未被我们认知和发现的事物与规律。因此,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永远是围绕着探索、发现与发明的。

我们先不说大的范围,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体,我认为最正确的方向是一辈子做新奇的事。或许一开始你所觉得的新奇的事未必就是所谓的“前沿”,只是受限于个体的“未知”,但是在你学习、调查、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解开一个“未知”,另一个“未知”也会随之而来。这种发展过程有些像在地上画圆。你知道掌握的东西越多,以你为圆心的圆就越大;但是同时,你也会意识到世界天地非常广阔,圆外的那些都是未知的存在,等待着你去继续探索。当你和别人探讨问题、分享感受时,就是一个个圆圈的碰撞。只有坚持不懈、不断探索新奇的事物,才能触及真正的“前沿”。我记得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新奇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一台简易的收音机、一根小小的激光笔都会成为我津津有味研究的对象,最早是拿来把玩,拆了装、装了拆,后来长大点,就开始对它们为什么能接收信号,为什么会射出光线感到好奇,我自己非常享受这些探索的过程。我觉得在研究上一定要有好奇心,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着。

事实上,就科学研究本身而言,探索是永无止尽的,前沿问题也在一代一代更新,人们在研究一个前沿问题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新的问题,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人们对于新奇事物不断探索的过程正是逐步认识自然界的过程。所以我常常鼓励学生们,有什么想法就大胆地去尝试,善用你们的思考,去亲身解决一些新奇的问题,说不准哪天你的一个发现或发明就促成了科学研究的一次重大进步。

抓住自己的兴趣

要做好科学研究,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有幸进入了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的一个光学研究小组,开始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一进入实验室,看到一件件熠熠发光的光学仪器、触到一张张锃亮的光学平台,我就立刻喜欢上了这里。这种能给你眼前一亮感觉的东西,就是你的兴趣所在。我以前不太相信一见钟情,可是进了实验室以后,我信了。从那以后,每多解决一个疑问、每多学到一点知识,我对光学研究的兴趣就会加大一步。我觉得自己幸运的是,没有花很长时间就找到了自己的兴趣,而且有机会很早就开始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时至今日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对光学和光物理保持着浓厚的研究兴趣。

我常常和学生们开玩笑说,找兴趣的过程好比谈对象,越是加深了解越是喜欢的那位就是你最理想的伴侣。科学研究也是如此,你可以在不断的探索中检验你的兴趣所在。一定要抓住那个“当你知道得越多后会越想知道的”东西,只有在这样的领域里,你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也才能做出最出色的科学研究。也常常有学生跟我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有这种困惑也是自然的。我会鼓励他们多去读读文献,多去尝试做一些东西,看得多了,想得多了,自然在比较中就会感觉到什么东西是自己做得最好的、最有兴趣的。当你找到了你的兴趣所在,就一定要抓住。想像一下,为你的所爱而奋斗终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多么激动人心的事。

科学研究是一种信念

有兴趣是搞好科学研究的前提,但是光有兴趣显然是不够的,做事还是得靠脚踏实地。我还在读本科的时候就常常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地做实验,若有问题尚未解决,总是觉得浑身难受,觉也睡不好。攻读博士期间更是辛苦,熬夜做实验写报告赶着交稿子都是家常便饭,尤其是遇到重大难题的时候,可以说是身心俱疲。我想,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形,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也叫过苦喊过累,不过发泄一下之后就又继续投入研究。在这种时候最需要一种信念的支撑,“衣带渐宽终不悔”。一直以来支撑我的是自己对光学和光物理的执着与兴趣,是多年来对这个领域的探索所积累起来的信心,是师长和朋友的鼓励和帮助,是家人的支持和理解。

也有学生问我,做科学研究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我常常总结为“乐在苦中”,或者说“苦中作乐”,我们要有一种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精神。翻看古今中外科学史,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中不乏智慧的天才,但纵使是这些天之骄子,也都是通过刻苦钻研才能取得卓越成就的,无一例外。当然,那些刻苦和努力,那些挥汗如雨的日日夜夜终将会带来回报。我们要学会在科研中享受乐趣,在我看来,我们所得到的回报不仅仅是当你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时的那种难以言表的喜悦与成就感,还包括在这个实现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探索未知的快乐。从论文的第一稿改到第七稿,你会感觉这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无论是摔倒还是奔跑都是心中值得铭记的美好。这个过程也像我们去旅行,愉悦不仅来自于目的地的美景,也在于沿途的风光。

科学研究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信念。

先做好你能做的应该做的事情

很多人都为能进入名校读书而感到自豪,但是我们同样也不应该忘记,不要总问学校应该给我们创造什么条件,应该多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到最好。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有个学期我给崔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做助教,有一次作完报告,崔琦教授讲评,很严肃地说:“请你把幻灯片上的普林斯顿大学校徽拿掉,这对你的报告没有任何帮助。”这件事使我深受教育,我非常感谢崔琦教授的直截了当。人的眼光一定要长远,要向前看,过去的就让它成为历史吧。我记得看过一个标语,是“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思考,多做事,走出校门的时候至少能说一句——虽然我不一定是最值得母校骄傲的学生,但是我对得起母校这块金字招牌。

有的时候我们会面临很多选择机会,而有的时候我们的选择却很少。不管怎样,重要的是先做好你能做的事情,做好在当下你应该做好的事情,而不是去炫耀或者是抱怨过去。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也常常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资料搜集的困难、实验材料的缺乏、经费的不足、研究的瓶颈等,我们都希望政府、基金会、学校、实验团队、导师等能来帮助我们来解决问题,但在向别人寻求支持和帮助之前,我们一定要先问问自己,我们做得足够好了吗,我们是不是尝试过所有的办法了。转机常常出现在这种内察和自省之中。

自由的学术,自由的大学

在我看来,大学就是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地方。大学,最难得可贵的精神就是自由,而学术精神的核心也是自由。因为有了自由,所以人们就可以畅所欲言,因此才有了思想上的碰撞和交锋,这才有了怀疑和批判,然后也才有了进步和发展。衷心地希望学生们都能好好地珍惜求学的时光。如果你对学术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一定要坚持,千万别放弃。学术研究是一个可以让你终生享受自由的地方。当自由的思考成为你生活中的习惯时,你会觉得天地无限宽广。

首先应该利用好的就是自由的听课机会。我常常建议学生多去听课,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在大学时我不光选修了电子系的课,也选修了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在从事研究时,经常和不同院系所相关研究方向的学者共同讨论问题。这些都让人受益匪浅。我非常希望能和学生们多交流,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能提出问题证明你思考过了,曾经和老师同学们的争论都是我求学路上难忘的回忆。

我也听过有的学生说,很多醉心于学术研究的人看起来很另类,特别是研究物理的。我倒觉得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做研究并不妨碍你成为舞林高手或者顶级大厨,关键在于你对待研究和生活的态度。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健身房里,很多学生一边使用踏步机锻炼身体一边看杂志,而《自然》、《科学》和《国家地理》、《ELLE》等是摆在一起供人挑选的,非常和谐。

交大这几年的发展非常快,软硬件各方面条件提高了不少。国家和学校在科研教学上的投入非常大,交大的教科研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与海内外的交流深入而频繁,学生素质也非常高,这些都是交大吸引我回国工作的原因。像我来交大工作,能双聘于密西根学院和物理系,这是交大近年来制度创新给青年教师创造的好条件。当年,我为了追求更好的研究条件而出国深造,但是现在我敢说,留在交大读研并不比出国差。作为交大的青年教师,我想对那些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们说,欢迎你留在交大和我们一起奋斗。最后,祝所有的交大学子都能在交大学有所成,美好愿望早日实现。

学者小传

万文杰,男,物理系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考入南京大学,后转入香港科技大学。2004年在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2010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同年,成为美国耶鲁大学应用物理系博士后研究员。2011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并双聘于物理系为特别研究员。研究领域为非线性纳米光学。研究重点将集中在物理层面对纳米结构的非线性光学及量子光学特性的研究,以及超分辨率的显微镜的研发。拓展纳米光电子学在能源、信息和生物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被国际著名杂志和期刊刊登,其中包括Science,Nature Physics,Nature Photonics, Physics Review Letters,并受邀为多家国际一流期刊审稿。2009年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近日,万文杰博士在美国耶鲁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期间所完成的“光学相干全吸收器(反激光器)”入选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1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理科实验楼群
邮编:200240

沪交ICP备05010
©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