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卢毅成:难忘的90171班

日期:2018-09-13 阅读:1475

一九七八年初,上海交通大学为加强理科建设,实现理工结合,建立了应用物理系,并从恢复高考后的首届新生中挑选了44名学生组建了应用物理系的第一班――90171班。全班年龄跨度超过十二岁,既有血气方刚、甫出校门的应届中学毕业生,又有已过而立之年、饱经文革磨难的“老三届”。同学们来自工、农、商、学、兵社会各业,地域则覆盖了从东北到大西南,组成了交大应用物理系历史上最为奇特的一班。

180913-0.jpg

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1982届毕业生合影(后排左6为卢毅成)

十年浩劫剥夺了我们上大学的权利。当我们幸运地考进交大后,每个同学都憋了一股劲争分夺秒,如饥似渴地拼命学习。每天清晨迎着晨曦,朗朗的外语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入夜,图书馆和每个教室都灯火通明。熄灯以后,同学们还常常就着昏暗的走廊灯光,热烈地讨论各种物理问题。从物理系宿舍到教学楼有一条又窄又短的小街,几个家庭小吃店应运而生,生意格外兴隆。几分钱一碗的阳春面成了大家每晚苦读之后最美味的夜宵。为了保持充沛的体力与旺盛的精力去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冬,同学们都坚持早锻炼,有的还坚持洗冷水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和刻苦成为90171班的风气。如果说早期的这种刻苦学习源自于一种弥补失去时光和填补知识缺陷的紧迫感,那么到了三,四年级,这种勤奋已经升华成了一种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短短两年时间,首届应用物理班从全班程度参差不齐、不少同学基础知识薄弱的状态,跨入了人人主动学习、争先恐后的崭新局面。记得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即将开课时,有一大批同学都已经自学完了课程并做完了教科书上的每一道习题。许多同学旁听量子电动力学,群论等研究生课程。外语原版教材在同学中竞相传阅。一些同学开研究风气之先,与老师一起搞起了科研。来自浙西农村的王尧荣,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朱伟光,分别在统计物理与光学的有关课题上作出了可喜的成绩。

180913-1.jpg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证书验印名册·应用物理专业

   90171班是一个团结友爱、充满凝聚力的集体。入学初期,一部分同学底子薄,功课很吃力。同时我们班又有一批学习“尖子”,有的是在十年浩劫中长期坚持自学,有的则是才思格外敏捷,学习游刃有余。全班调整了寝室安排,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学习互助。每当重要考试来临前,那些“尖子”同学即便平时不参加听课,此时也会放下自己手中的书本,专门去帮助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90171班就象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一人有难,大家相助。来自大别山区的唐坤发同学家境贫寒,身体瘦弱。在他的家庭遭到困难时,全班同学纷纷解囊相助。春风化着雨,润物细无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关心使小唐更加奋发学习。他毕业后留校,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上都做出了瞩目的成绩。只可惜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来自上海郊区农村的许英才同学是班上的老大哥,66届高中毕业于著名的上海中学。老许人如其名,英气勃勃,才华横溢,而且总是以助人为乐。老许进交大时已成家,却没有住房。每隔几周,他的爱人会在周末从农村赶来探望他。在无声的默契中,寝室的全体同学都会自动地分散到其他寝室,让他们有难得的一聚。令人痛惜的是天妒英才,几年前,老许也因患癌症永远离开了大家。

180913-2.jpg 

2012年,卢毅成代表交大77、78级校友向母校汇报发言 

在90171班,同学们都自觉地维护集体的团结和荣誉。我们这个理科班没有体育明星和文娱尖子。记得有一年校运动会,全班只有吴旭峰同学具备参赛的实力与资格。但在比赛时,她却拥有最多的观众为她助威加油。在游泳接力比赛和长跑比赛中,虽然只有四五人参赛,但是全班倾巢而出,组成了强大的拉拉队。如今20多年过去了,我们都仍然非常怀念当年同学间那种真诚的友谊和集体那种强大的凝聚力。

1656039876717080.jpg

    在90171班成长的过程中,处处闪烁着交大老师们的敬业和奉献精神。由于是首次办应用物理班,交大面临师资不足,设备匮乏等种种困难。校领导高瞻远瞩,决定交大要办好理科,使理工两翼齐飞,相辅相成。学校专门从复旦、华东师大请来了优秀教师为我们讲授数学物理、电动力学等物理系的核心课程。交大著名的老教授方俊鑫和任有恒亲自为我们讲授固体物理和普通物理等基础课。交大物理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则担任助教,为我们开设习题课,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谢校长就是当年辅导我们做激光实验的青年教师和在职研究生。刚从国外进修回来的陈益新教授,为我们开设了固体电子学,把该领域的前沿成果融合进他的讲课中,并且引进了课间讨论和期末研究报告等当时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令人耳目一新。老师们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记得当年桂祖华老师为我们讲授高等微积分时,每堂课只有一把短尺,几支粉笔,从不看讲稿。他的课条理分明、板书清晰。有一堂课他最多分析了九个例题,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这是他第一次讲授这门课,足见他坚实的功底和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多年之后,我也走上了大学讲坛,有的课教了十多年,可谓烂熟于心,但要做到象桂老师那样每堂课都脱稿讲授,则谈何容易!

1656039887705206.jpg

2018年6月,90171班同学返回母校(中间为卢毅成)

    老师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物理系领导陶老师和朱老师经常深入学生寝室嘘寒问暖,与同学们促膝谈心,解决具体困难。朱老师还突击督促检查我们的早锻炼与晚上熄灯。看到有的男生寝室略显脏乱,她亲自挽起袖子整理。平时她们还参加我们的班会,从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到后勤保障,不厌其烦地倾听同学意见,并一一加以落实。

    离开交大已经30多年了,作为首届应用物理班的一员,我感到非常幸运,也十分怀念当年同学们在一起意气风发、孜孜求学的日日夜夜。感谢母校在那个年代为我们创造了最优越的求学环境。感谢母校的老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和精心栽培。祝交大物理系永葆青春、越办越好;祝年轻的学友们继往开来、人才辈出。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理科实验楼群
邮编:200240

沪交ICP备05010
©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