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优毕风采-2022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王佳琪

日期:2022-06-02 阅读:16439

优毕风采|2022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王佳琪: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王佳琪,女,汉族,中共党员,物理与天文学院2022届天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直博本院天文学专业。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天文台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校A等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干部” 、“三好学生”、 “优秀团员”、“优秀党员”等荣誉。

2-2.jpg


王佳琪是上海交通大学天文学专业的首届本科毕业生。从高中开始,她就对天文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高考报名时坚定地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然而大学学习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入校时,交大高强度、快节奏、国际化的数理课程让她感到很不适应,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但在班主任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她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大学学习方式,比如在课堂上积极和老师互动,课后和同学热列讨论,慢慢的逐步适应了大学的学习节奏。凭着刻苦钻研精神,王佳琪最终取得了专业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她还辅修了感兴趣的哲学专业,她认为天文和哲学是相通的,天文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深层次理解深奥的哲学原理,而哲学思想则有助于人们理性分析人和自然、人和宇宙的内在逻辑关系。

2-3.jpg


党团骨干,抗疫先锋

入校以来王佳琪一直向身边优秀的党员同志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22年3月,上海新冠疫情大爆发,这时正是她本科毕业论文最紧张、最忙碌的关键阶段,但王佳琪没有丝毫犹豫,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学校防疫抗疫志愿者队伍,协助组织楼栋核酸检测、物资发放及垃圾处理等工作。此外,她还主动担任线上自习室辅导员,为学习中有困难的同学答疑解惑。在这次疫情中,她深刻感受到身边党员的先进性,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入党初心。大学四年,王佳琪一直担任班级团支书。在工作中,密切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及时和大家沟通,成为师生、生生沟通的一座桥梁;为了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她认真聆听团员对团组织生话的想法和建议,组织了诸如滨江骑行参观沿路红色展馆等一系列团改金活动,受到大家一致好评,获得了校级团改金项目一等奖。

2-4.jpg


科普达人,服务社会

大学四年,王佳琪利用学到的专业知识服务师生、服务社会。在课余时间,她担任了物理演示厅、理科楼平台望远镜的志愿者,向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和校外中小学天文学爱好者们讲解物理天文知识。其间,她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体会整理成系列报告,前往高中做了4次科普讲座。每当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或者自己有了新的体会,她喜欢以线上推送的形式发布出来,让更多的同学一起讨论、一起分享。

王佳琪不仅自己积极投身科普工作,还鼓励同学们一起参与。在2019-2020年担任物理与天文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期间,她组织开展了“线上+线下”双线科普项目,覆盖学院全体本科生。这项特别的科普活动,不仅给平时性格内敛、不善言辞的小伙伴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锻炼了能力,而且向社会向更多的人宣传了交大天文学这个新建的、年轻的、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专业。

2-5.jpg


 扎根科研,逐梦天文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人:“要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为之而奋斗。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基本素养。王佳琪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参加老师的课题组、各类学科竞赛等。期间,在学院老师们的指导下,完成了“䇹政项目”一项并获得“䇹政周计划”优秀奖;获物理学术竞赛上海市一等奖、个人最佳反方奖、 “高教社杯”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等。在“未来科学大奖周”科学家对话青少年活动中担任主持人时,张杰院士“一头扎进实验室,数十年如一日,不退缩不放弃”的话语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佳琪逐渐认识到,不管是学习还是科研,都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每一个细节。在确定专业方向时,她坚定地选定了天文方向,跟随杨小虎教授和张骏教授学习研究。刚进入课题组时,王佳琪对一切都很陌生,如同刚进交大一样,她虚心向师兄师姐请教,不懂就问,几个学期下来逐渐对科研有了一定的认识。她的体会是,科研贵在坚持。只要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终能云开见月、心想事成。目前,她已小有收获,一篇合作文章已被接收,另一篇(第一作者)整理在投。

2-6.jpg


选择交大,就是选择了责任。如今,正是我国的天文学科急需人才的快速发展阶段。作为交大天文系的第一届本科生,王佳琪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未来,希望自己在仰望星空、追寻理想的路上,能够继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博士期间更加努力,做出成绩,为交大天文学专业的腾飞和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理科实验楼群
邮编:200240

沪交ICP备05010
©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